佛教文化
当前位置:首页 > 佛教文化 > 历代高僧
佛教常识
佛教经典
素食健康
寺院巡礼
历代高僧
澄观
时间:2011/07/06   作者:佚名   人气:4281 

年代:737年 --838年 国籍:中国









 

  释澄观(公元737-838年),著名华严学者。越州山阴(今浙江绍兴)人,俗姓夏侯,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(公元737年)。九十一岁依本州宝林寺需禅师出家,二十岁受具足戒。他勤奋好学,与众不同。唐肃宗乾元年间(公元758-760年),他到润州(今江苏镇江)栖霞寺从醴律师学相部律,后又回到越州开元寺从县一学南山律。由此可见澄观很重视律仪,这对他后来的行持有密切的关系。

  澄观学律之后,便开始学教。他首先在金陵(今南京)从玄壁受学《三论》并弘扬之。宋《《高僧传》卷五说:“〈三论》之盛于江表,(澄)观之力也”。

  唐代宗大历初年,澄观在瓦官寺听讲《大乘起信论》和《大磐经〉,又从淮南法藏学新罗(今朝鲜)人元晓的《起信论疏》后来,到杭州天竺寺从法铣学《华严经》。大历七年(公元772年)至剡溪(今浙江嵊县)从慧量再学《三论》。大历十年(公元775年),到苏州从湛然学天台教观、《法华经疏》和《维摩经疏》。他天生智慧超群。宋《高僧传》卷五说他:“解从上智,性自天然,所学之文,如昨抛舍”。

  澄观学教之后,又开始学禅。他先后参访了牛头山的慧忠,径山的道钦和洛阳的无名等著名禅师,向他们请教南宗的禅法,又向慧云咨询北宗的禅要。

  澄观的求知欲,简直是无止境。他学完了律、《三论》、《起信》、天台教观和《华严》之后,仍不满足,还要学习世典。他说:“五地圣人,身证真如,栖心佛境,于后得智中起世俗念,学世间技艺,况吾学地能忘是心?”因此他对经、史、子、集以及印度的《四吠陀》和密咒等,无一不学。佛教的四弘誓愿中有“法门无量誓愿学”,澄观正是这样做的。

  大历十一年(公元776年)以后,澄观开始朝峨眉和五台。后来就住在五台山的大华严寺,常修《方等忏法》。他觉得《华严》旧疏文繁义约,有意另写新疏。他说:“文殊主智。普贤主理,二圣合为毗卢遮那,万行兼通,即《大华严》之义也。吾既游普贤境界,泊妙吉(文殊)之乡原,不疏毗卢,有负二贤也”。于是,他就决心为《华严经》写新疏。经过四年的努儿终于大功告成。其后又作新疏演义。取名《华严经隋疏演义钞》(后二书合刊,改名《华严经疏钞》)。新疏写成之后,澄观经常宣讲。

  唐德宗贞无十二年(公元796年),澄观应诏赴京(今西安),为般若三藏翻译的四十卷《华严》审定译稿,唐德宗要他为新译《华严》作疏。次年他为德宗讲新译《华严》。因而被赐号“清凉国师”。此后澄观还为新译的《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》证义。

  澄现一生,讲《华严》五十余遍。他著述很多,有说三百多卷,有说四百多卷。据初步统沧现存的有:

  《大方广佛华严经疏》六十卷、《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》九十卷、《华严经行愿品疏》十卷、《新译华严经七处九会颂释章≥一卷、〈华严经入法界品十八问答》一卷、《三圣圆融观门〉一卷、《华严法界玄疏》二卷、《五蕴观》一卷、〈华严心要法门》一卷、〈华严经纲要》三卷。

  此外,据说澄观还有《十二因缘观〉、《法华经〉、〈楞枷经〉、《中观论》等经论方面的著述多种,他的著述数量和质量,都是中国佛教史上少有的。

  澄观的学术思想,当然是以〈华严〉为主,兼有天台、《起信》与禅的成分。他融贯禅教于一心,强调唯心的作用。如他说:“"总该万有,即是一心,心融万有,使成四种法界”。由此建立《华严》一心法界无尽缘起的学说。他在《华严经随疏演义钞》卷二中又说:“造解成观,即事即行,目谈其盲,心指其理,用似心传心之旨,开示诸所证之门,会南北二亲之禅门,摄台(天台)衡(南岳)三观之玄趣,使教合亡言之旨,心同诸佛之心”。他的这一段融禅教于一体的议论,对中唐以后的佛学思想影响很大。他的关于〈华严》方面的著述为后世研究〈华严〉者必备的参考书。

  澄观是一位大学问家,道德高尚,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不多见的人物。他为了保持清净佛子的本色,发十大誓愿:

  (一)长止方丈,但三衣钵,不蓄长物。(二)当代名刑,弃之如遗。(三)目不视女人。(五)身影不落俗家。(六)未舍执受,长诵《法华经〉。(六)长读夫乘经典,普施含灵。(八)长讲《华严大经》。(九)一生昼夜不卧。(十)不邀名惑悲普救法界。

  澄观立下上述十大誓愿,毕生依之而行。他于唐文宗开成三年(公元838年)逝世,终年一百零二岁。

页面功能: 【字体:  】 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 【顶部
上一篇: 灵祐
下一篇: 智升

版权所有:法门寺 www.famensi.cn     www.法门寺.cn

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:陕(2022)0000016
地址: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 邮编:722201 陕ICP备06006501号-1 法门寺网络中心 QQ:76940583
电话:0917-5254002(客堂) 0917-5256955(佛学院教务处) 0917-5254154(佛协) 传真:0917-5254146 邮箱:fms@famensi.com
若有缘:供佛、供佛指舍利、布施、斋僧、佛事者请径汇款此帐户。 户名:扶风县法门寺 帐号:26310801040000214开户行:中国农业银行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分理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