释彦琮(公元556-610年),原名道江,隋代梵汉兼通、才华出众的僧人。赵郡柏人(今河北隆尧西)人。俗姓李,生于西魏恭帝(拓跋廓)三年(公元556年)唐道宣《续高僧传》卷二谓其家庭“世号衣冠,门称甲族”。因此,他幼时即受到良好教育。琮“少而聪敏,才藻清新,识洞幽微,情符水镜,遇物斯览,事罕再详”。他少年时代,礼信都(今河北冀县)僧边法师为师,边令其试读《须大擎经》都七千言,一日便了;又诵《大方等经》数日亦完。边甚奇之。年十岁出家,取名“道江”。十二岁游邺都(今河北临漳县西南)参讲席,后返乡寺,讲《无量寿经》。其时太原王助住寺内,“听而仰之,友敬弥至”。齐武平初(公元570年),琮年十,西入晋阳(今山西太原),讲《大智度论》,时高齐齐名流听后,无不叹所未闻。后延其入宣德殿,讲《仁王经》。齐亡,北周武帝召为通道观学士,他“外假俗衣,内持法服”,改名“彦琮”与宇文恺等时贤,侍讲大易、老、庄之学。北周宣帝在位时,琮于谈论之际,时参以佛理。及杨坚为相,佛法稍兴,琮便为朝讲《般若经》。大定元年(公无581年)琮二十五岁,始再度落发为僧。从此琮之讲筵,四时不绝,“长安道俗,咸拜其尘”。时陆彦师、薛道衡、刘善经、孙万寿等,皆一代文宗,琮奉诏与彼等共著《内典文会集》并为沙门撰《唱导法》西域经至,又奉诏参与译事。仁寿二年(公元602年),撰《众经目录》其后又撰《西域传》及《沙门名义论》等。大业年间,炀帝杨广于洛阳上林园置翻经馆,从林邑获经五百六十四夹,一千三百五十余部,琮奉敕披览,编叙目次。他先后参与译经二十三部,百余卷,皆由他作《序》冠于经首。大业六年(公元610年),琮圆寂,年仅五十四岁。
彦琮一生,著述宏富,其主要者有《西域传》(又名《西域志》十卷、《达摩笈多传》四卷、《众经目录》五卷、《通极辩教论》、《辩正论》、《通学论》、《善财童子诸知识录》、《新译经序》、《福田论》、《僧官论》、《慈悲论》、《默语论》等各一卷产彦琮精通汉梵,对隋代译经事业曾作出杰出贡献。他十分推崇晋代高僧释道安总结翻译的“五失本,三不易”,自己亦总结出一套办法,即八备是:“诚心爱法,志愿益人,不禅久时,其备一也;将践觉场,先牢戒足,不染讥恶,其备二也;筌晓三藏,义贯两乘;不苦暗滞,其备三也;旁涉坟史,工缀典词,不过鲁拙,其备四也;襟抱平恕,器量虚融,不好专执,其备五也;眈于道术,淡于名利,不欲高炫,其备六也;要识梵言,乃闲正,不坚彼学,其备七也;薄询苍雅,粗谙篆隶,不昧此文,其备八也”。 所谓十条,即“字声一,句韵二,问答三,名义四,经论五,歌颂六,咒功七,品题八,专业九,异本十”。 彦琮出身名门贵族,博学多闻,内外通晓。十余岁,即能登座说法,堪称佛门奇才。 |
版权所有:法门寺 www.famensi.cn www.法门寺.cn
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:陕(2022)0000016
地址: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 邮编:722201 陕ICP备06006501号-1 法门寺网络中心 QQ:76940583
电话:0917-5254002(客堂) 0917-5256955(佛学院教务处) 0917-5254154(佛协) 传真:0917-5254146 邮箱:fms@famensi.com
若有缘:供佛、供佛指舍利、布施、斋僧、佛事者请径汇款此帐户。 户名:扶风县法门寺 帐号:26310801040000214开户行:中国农业银行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分理处